定義了網路互聯的7層框架,也就是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APSTNDP:OSI模型─記憶口訣"All People Seem To Need Data Processing"。
提供文件傳輸,訊息交換(Message Exchange),終端機端會話(terminal session)
例如:HTTP,SMTP,FTP,Telnet,LPD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控制同步,資料速率,網路噪聲和傳輸技術。物理層的規範包括電壓變化的時間,電壓水平以及用於電,光和機械傳輸的物理連接。
網路卡和驅動程序將數位轉換為電壓,並控制數據傳輸的物理方面,包括光學,電氣和機械要求。
資料鏈結層:
網路堆棧知道資訊訊框(data frame)在不同網路採用不同格式才能正確傳輸。
負責網路組件內的正確通信,並負責將資料更改為物理層所需的格式(電壓),並對未按順序接收的資訊訊框重新排序,在出現傳輸錯誤情況時通知上層通訊協定。
在IEEE 802.2規範中定義的LLC與位於其上方的網路層進行通訊。
LLC層負責流量控制和錯誤檢查。
MAC層知道如何分辨現在的網路環境是乙太網路、令牌環還是ATM。
乙太網路的IEEE MAC規範是802.3,令牌環是802.5,無線網路是802.11等IEEE標準的引用時,它指的是在協議棧的數據鏈路層的MAC子層工作的協議。
會話層協議建立了應用程序之間的連接; 保持對話控制; 並協商,建立,維護和拆除溝通渠道。
會話層協議使用最少,應該在系統上禁用其中的許多功能,以減少被利用的機會。
他會為數據增加媒體類型的訊息,以告訴目標主機如何處理,包含數據壓縮和加密。
傳輸層的協議處理端到端傳輸(計算機系統之間的連接)和數據區段(segmentation)。
網路層主要是將訊息插入封包的標頭中,以便可以對其進行正確尋址和路由,然後將封包實際路由導向至其正確的目的地。在此層上工作的協議不能確封包的傳遞,包含了封包(packets)及資料訊框(datagrams)
我們正在談論這一層的數據包/數據報
傳輸層協議
使用通訊埠與上層OSI層進行通訊,並跟踪同時發生的各種對話。
發送任何數據之前,必須在兩個主機之間建立虛擬連接。 這意味著兩個主機必須在某些參數,資料流、監視窗口、錯誤檢測和選項上達成一致。
1.已知通訊埠:0-1023
世界上幾乎每台計算機都將完全相同的協議映射到完全相同的通訊埠號。
2.註冊通訊埠:1024-49151
可以在網路名稱與位址分配機構(ICANN)註冊以用於特定用途。
供應商註冊特定通訊埠以應用到其專屬軟件
3.動態通訊埠:49152-65535
這些可供任何應用程式使用